全国人大代表、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晓燕——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煤矿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3-05

 “我是一名‘矿二代’,在煤炭行业摸爬打滚近30年,随着行业的进步而成长,很想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煤矿,也希望帮助煤矿解决实际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晓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1995年,21岁的马晓燕从西安矿业学院机电专业毕业,加入煤炭行业。她从设备维修车间技术员干起,当过技术主管,跑过市场开拓,这些年来一直与机电设备打交道,始终从事煤炭生产专业化服务。

2013年,神南产业发展公司举步维艰之际,她临危受命执掌新组建的市场营销部,带领团队3个月内跑遍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区近200家煤矿进行调研,摸准需求从而创效上亿元。2015年,调任机电设备管理中心主任后,她提出在神南矿区推行大型综连采设备选购、调剂等“五统一”管理,盘活煤矿闲置设备价值近5亿元。

作为一名深谙市场之道的机电专业高级工程师,马晓燕发现,煤炭行业装备投入成本高、存量大,但长期以来闲置装备循环再利用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在她看来,再制造修复技术就是很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契合国家战略需求,也是制造业领域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前,煤炭行业闲置或报废的设备有几万台,如果折合成高强度钢材,估计有上百万吨,完全可以通过修复技术进行利用。”马晓燕告诉记者,他们做设备再制造工作已有两三年,但在实践中发现,标准规范、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比如,在产品再制造过程中,我们有时查不到相关标准规范,产品交付后对方想验收也没标准,不好把关。”马晓燕说,不仅是她所在的公司,其他再制造企业也有类似困惑。

马晓燕认为,在推动煤炭行业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再制造产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引导,从信息平台建设、规范再制造标准体系等,共同推动装备再制造向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去年全国两会上,她提出了相关建议,并与国家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跟进建议推进情况。

去年12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对机电产品再制造企业的再制造能力、生产管理体系、售后服务等作出明确规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

除了关心“老本行”问题,马晓燕还很关注矿山应急救援队伍职业保障。

马晓燕所在的神木市,驻扎着一支矿山救护队伍——陕煤集团神南救护大队。自2007年成立以来,该队参加过榆林市绥德县抗洪救灾、“7·15”榆林市郝家梁较大水害等事故抢险救援任务,累计参加事故救援70余起。

“矿山应急救援队伍是一个庞大群体,在事故救援中贡献很大,承担的压力也很大,但其社会地位、待遇和职业保障等方面还有待提升。”马晓燕说。

为了做好调研,马晓燕不仅深入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内部调研,还展开了社会调查,了解大众对矿山应急救援队伍的看法。

过去这一年,马晓燕经常利用休假时间,参加集体调研活动。从陕西榆林的养老社区,到浙江的民营企业,她在每次调研中,都积极宣传煤矿这些年的发展成果,让社会更了解真实的煤矿。

“我见证了煤炭行业从传统开采走向智能化开采的过程。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要讲好煤炭故事,为重塑行业形象出一份力。”马晓燕说。作者:王世雅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