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闽江观光游艇到长江干线货轮,一场以“零排放、低噪音”为特征的电动化变革正在水上交通领域悄然推进。在这一进程中,充换电技术的突破与基础设施的完善,正成为推动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力量。英飞源凭借在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技术能力率先冲进电动船舶赛道。
技术破局:多元补能方案打通电动化“最后一公里”
在福州冠城大通游艇码头,“冠城大通三号”电动游艇结束航次后,工作人员熟练地接入码头充电桩,为下一次出航做准备。这艘国内首艘投入实际运营的电动游艇,已成为我国电动船舶发展的里程碑。

“电动船舶的推广,首要解决的是能源补给问题。”行业专家指出。针对这一瓶颈,英飞源等科技企业凭借在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积累,和深圳等多地超充之城建设的设备支持经验,推出了覆盖不同场景的充换电系统。
固定航线的船舶如“冠城大通三号”、“闽都号”、“茉莉号”等,采用的是英飞源专业化码头充电桩;航线灵活的观光船和作业船则适用船载充电系统,英飞源将“充电桩”集成于船体,仅需接入标准岸电即可灵活补能;对于长江等干线上的大型船舶,英飞源智能化换电方案能通过快速电池更换保障持续运行。这些多元化补能方案的形成,为电动船舶在不同应用场景的推广扫清了障碍。

环境适应性突破:高盐高湿工况下的稳定运行考验
沿海地区高盐雾、高湿度、温差大的恶劣环境,曾长期制约电动船舶的推广应用。在福建宁德三都澳海域,这一挑战尤为突出。
“普通充电设备在这种环境下极易腐蚀损坏,严重影响运营效率。”一位项目负责人表示。为攻克这一难题,英飞源将其在深圳大铲湾码头历经五年验证的海滨环境适应性技术全面升级,通过材料选型、结构设计与工艺处理的综合强化,使产品具备了抵御海滨极端工况的能力。这项成熟可靠的技术,不仅直接应用于新一代充电设备,更成为英飞源液冷超充平台的关键组成部分,目前已成功支撑了国内上千个全液冷超充站点的建设与运营。
目前,在三都澳等海域,充电设施已实现在高温、高湿、高盐雾环境中的长期稳定运行,为电动船舶在沿海地区的推广提供了坚实保障。

随着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电动船舶正从内河观光向货运、作业等多领域拓展。业内专家认为,我国电动船舶产业已从示范运营阶段逐步转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未来几年有望在更多水域看到电动船舶的身影,水上交通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
热点会展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