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效比之量化评价体系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5-20

        2023年5月19日,圣法瑞特在北京召开了新一年的发布会。发布会上,众多新产品引起了到场嘉宾的热烈讨论。其中最令人一项深刻的还是总经理郑本强先生所提出的舒效比理论,这套理论突破了传统供热行业对舒适度的理解与认知。

QQ图片20230522135619.jpg

15.jpg

郑本强总经理指出:“现有供热理论中针对室内温度的舒适度评价指标是不科学的。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供热舒适。”郑本强先生展示了对供热舒适度新的见解。对于舒适度,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大家都比较了解,在满足供热需求的情况下,我们国家越往北冬季室内温度就会越高,在哈尔滨,室内温度可能会达到25摄氏度。而在山东,可能会是21、22度。从这可以看出,我们室内的舒适温度是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在谈论舒适性时,是不能单一的从室内温度恒定来判别的。这也使得我们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舒适度。”

郑本强先生说,在会上介绍的舒适度疑问,引发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响应。谈到舒适度调节,现有的供热调节方式,通常就是基于室外温度变化,来调节供水温度,以实现恒定的室内温度,间接实现热舒适性。在实际供热过程中,会不断地追求室内温度的恒定。为了应对室外温度的降低,一般会不得已不断调高供热温度,以实现了用户的“零投诉”。在这个过程中浪费了大量能源的同时,还很难兼顾供热效率和供热舒适性。

郑本强先生介绍说,热转移效率的理论是不可违背的: 如果系统热转移效率过高,那么建筑物将会失热。热转移效率过低,建筑物将会增加储热量。而建筑物失、储热量是和供热舒适度相关的。因此,热转移的效率同供热的舒适度是存在着关联的。

25.jpg

对于舒效比的价值,郑本强先生说,通过设定一个标准的舒效比值,来评价不同供热系统的舒效比。

舒效比作为一个量化参数,也给供热系统的舒适性评价提供了量化指标。后续借助舒效比,可进一步研究建筑物内人产生的热转移(如新陈代谢产生热量耗散的) 同采暖系统的热转移效率之间的关系。这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采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目前已知的是人体也存在着热转移的效率问题: 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转移出去,人体就会储热。这种评价方案就像定义1kg质量一样。舒效比定义标准建筑物热转移效率为70%时,对应的舒适度是70%,并标记此时该标准建筑物的舒效比为1。对于不同供热系统,在设定同样的热转移效率时(如都是70%)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同样的室外环境下,室内温度越高,回水温度越低的供热系统,舒效比的数值越大。室内温度越低,回水温度越高的供热系统,舒效比的数值越小。当供热系统的舒效比数值大于1时,表明该系统比标准系统节能。当舒效比值小于1时,说明该系统不如标准系统节能。

20.jpg

“从上也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的供热环境,我们应该供给不同的热量,从而控制我们的室内温度变化,以维持人体身处环境的舒适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去优化供热,实现更高的供热效率。总的来说,我们供热是要为了减少人体的散热,而不是供热给人体。舒效比理论也指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建筑内的散热情况并非室内温度。这不是说传统的评价指标是错误的,而是说传统的基于室内温度的评价是无法兼顾供热效率与舒适性的,也就无法实现两者的平衡,这也就是我们舒效比理论的出发点。”

QQ图片20230522135626.jpg

有关传统舒适理论的介绍进的现场人员的热力反响。这些新型供热理论,就像打开新世界的钥匙一样,打开了供热新时代的大门。最后,郑本强先生补充道:“舒效比理论只是我们供热新理论的开端。传统针对建筑节能评价的理论体系,主要依托于每平方米的能耗,这是很难进行量化分析。而舒效比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基于舒效比理论我们可以以新的视角对建筑物的能耗进行量化评价。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